2008年的地中海阳光灿烂,希腊也是风景如画,但比雷埃夫斯港却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寒冬。
这座希腊最大的港口,曾经的如织的船舶不见了,整个港口被债务危机压得喘不过气,集装箱吞吐量一度跌到了历史低谷。
无奈之下的希腊政府只得向全球寻找买家,妄图通过资产重组拯救港口,可彼时的比雷埃夫斯港已经成了垃圾资产的象征,根本就没人敢接盘。
中国中远集团,却豪掷40亿人民币拿下了35年的经营权。
一时间,中国是冤大头的说法层出不穷,转眼十多年过去了,比港不仅成功复活,还一跃成为了地中海的物流奇迹。
比雷埃夫斯港为何坠下神坛,成为垃圾资产?我国又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呢?
小船沉了,大港哭了
比雷埃夫斯港是地中海旁的一颗明珠,曾被称作“欧洲南大门”。它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,距离希腊首都雅典仅10公里,还靠近苏伊士运河,是连接亚非欧的重要枢纽。
这座古老的港口有着天然深水区和宽阔的航道,容纳最大的现代货轮也不在话下。鼎盛时期,这里每天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,吊机轰鸣、货船云集,希腊船东直接控制了全球20%的航运量,靠这个港口积累了无尽的财富。
可惜好景不长,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希腊经济急转直下。作为航运枢纽的比雷埃夫斯港也没能幸免于难。
大规模罢工让港口的正常运转几乎停摆。货轮纷纷绕道其他港口,订单锐减。
缺乏资金也让港口根本就无力更新设备,陈旧的设备加上混乱的管理,一度让这座港口的吞吐量从2008年的68万标准箱跌到谷底,亏损高达1300万欧元。
如果说金融危机是暴风雨,但希腊经济底子实在是太薄了。抗风险能力太差,成了港口在极短时间内沉沦的根源。希腊本就缺乏强大的工业体系,国民经济对港口和航运依赖过重,一旦核心港口失灵,国家财政就直接“断粮”了。
比雷埃夫斯港也直接从高峰跌入谷底,从希腊的骄傲成了无法负担的包袱。
债务危机让希腊政府开始甩卖国有资产,想靠变卖家底儿度过危机。可希腊政府划拉了一下自己的库存,发现自己还真没什么好卖的东西。
算来算去值点钱的也就剩比雷埃夫斯港了,但此时整个欧洲都被经济危机所笼罩,各个国家几乎都是各扫门前雪的状态。
这个曾经的“金饭碗”成了无人问津的烫手山芋。西方投资者认为这座港口没有任何价值,虽然底子不错,但是设备实在是太过陈旧,如果想要将其恢复运转,可能会赔上更多的修复成本。
再加上希腊的工人出了名的爱罢工,根本就没几个人想接受这个烂摊子的。就连港口的“老东家”希腊人也对它失去了信心。
有希腊经济学家曾经感叹,比雷埃夫斯港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,它需要的不只是钱,更是彻底的管理重组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。
可惜的是,当时的希腊根本就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。
直到中远集团的介入才给了希腊曙光,狂砸40个亿将比雷埃夫斯港从危机边缘拉了回来。
谁说“烂摊子”不能捡?
在当时的情况下,许多人都认为投资比雷埃夫斯港的决策有些冒险,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想要短时间从破烂港口取得回报,都几乎是天方夜谭,还会面临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巨大的市场风险。
但其实世界都没有看出我国的深谋远虑,更无法站在我国的高度进行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。
从地图上看,希腊在我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。它是亚欧大陆的交汇点,也是地中海的门户。
控制这个港口不仅能加快我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,还能通过陆海联运,连接中东欧的腹地,扩大贸易辐射范围。
这一决定也有回报历史情谊的意味。上世纪90年代,我国购入瓦良格号航母时,曾被土耳其百般刁难,卡在海上怎么都回不来。正是希腊站出来为我国担保,才让我国有了今天的航母战斗群。
希腊还曾多次在撤侨行动中伸出援手,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安全保障。
我们有句老话,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这份珍贵的友谊,也让希腊在这次投资中得到了回馈。
接手之后,中远集团的团队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。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,就彻底翻修了港口设备。13台先进的桥吊替代了老旧设备,自动化管理系统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。
面对港口一片混乱的管理环境,我国还派出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,帮助当地员工掌握现代化港口操作技能。
不仅如此,我国还充分考虑了当地民众的诉求。中远团队严格控制中国员工数量,绝大部分职位都留给希腊工人,同时提供免费的食堂服务和优厚的薪资待遇。
希腊民众也从最初的不信任,逐渐转变为对中国投资的感激。港口迅速摆脱了亏损状态,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。
我国不仅改造了比雷埃夫斯港的基础设施,还将其打造成了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核心节点。
从这里出发,货物可以通过中欧陆海快线,7到11天内到达匈牙利、捷克等中东欧国家。这条新航线比传统的北欧路线更加高效,吸引了大量国际客户。
如今的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我国在欧洲的重要战略资产。它不仅是我国与中东欧贸易的桥头堡,也是展示我国港口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样板。
通过这一项目,我国向世界证明,哪怕是一个看似无解的“烂摊子”,在中国团队手里,也能焕发新生。
昔日老港焕新颜
如今10多年过去,曾一片狼藉的破旧码头,货运吞吐量居地中海之首,这座港口的复苏又一次成了世界奇迹。
根据最新数据显示,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从2008年的68万标准箱,飙升至2023年的510万标准箱,增长了近8倍,如此快的增长速度让比雷埃夫斯港成了全球增长最快的港口之一。
仅2023年一年,比雷埃夫斯港的收入达到2.198亿欧元,税后利润6680万欧元。
港口的带动作用是无敌的,我国的运营不光让港口本身实现了盈利,还带动了周边各个产业的发展,现在的比雷埃夫斯港已经成了希腊经济的发动机之一。
最主要的是,这些成果是在国际航运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取得的,足以证明我国的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。
比雷埃夫斯港不再是过去那个只靠集装箱业务撑起经济的传统港口。如今,它已经形成了邮轮码头、汽车码头、集装箱码头、渡轮码头、修船造船和物流六大核心业务。
邮轮码头的完善让游客可以从这里直达爱琴海的各大著名岛屿;汽车码头的壮大也为全球汽车贸易提供了高效的中转服务。
同时,港口的铁路与欧盟物流网络实现了无缝对接。货物从比港下船后,可以直接装上火车,短时间内运往中东欧国家,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。
有希腊网友就曾经评价,比雷埃夫斯港已经成了连接亚欧非的“海铁联运枢纽”,而这份荣誉之功首推中国!
比雷埃夫斯港的成功运营,也让它成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标杆项目。
无论是集装箱吞吐量、设施现代化水平,还是多元化服务能力,这座港口都展示了我国在国际港口运营中的领先能力,更是向世界展现出我国的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。
其他外资企业都是拼了命的榨干当地的一切供养自身利益,而我国的对外投资则是首先保证双方共赢,甚至是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优先考虑合作方的利益。
在所有的对外合作中,我国企业从来都不会以“外来者主导”的方式开展经营,而是高度尊重当地文化。
一港之兴,双赢之局
比雷埃夫斯港从没落走向新生的故事,不仅是希腊经济复苏的一部分,也是我国能力在全球舞台上的一次亮相。
虽然40亿的投资曾许多人搞不懂,甚至冷嘲热讽。但如今的事实却堵上了悠悠众人之口,“双赢之局”绝不是说说而已。
对希腊来说,港口的复兴带动了GDP增长,改善了就业状况,还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形象。
对我国而言,这一投资打开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窗口,同时展示了我国在港口管理和跨国合作中的独特优势。
有人说,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国式投资智慧的代表。这座港口的复苏提醒世界,任何濒临破产的项目,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可靠的伙伴,都有机会重生。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比雷埃夫斯港的作用将更加显著。无论是欧洲市场的开拓,还是亚欧非物流网络的连接,这座港口都将在未来继续书写新的传奇。
40亿到底是赔还是赚?如今答案已无需多言——不仅赚了,更赚得精彩!